在台灣,一個劇組最重要、也最有地位的角色就是導演,因此在這課程中,我們將帶各位一次了解一個新人導演該熟悉的所有基礎事物,而以下所學內容也會與“性別關係與電影 Gender Relationships in Movies” 、”電影欣賞 Film Appreciation”、”英文電影語言與文化 Language & Culture in English Movies”等其他入門課有很大的不同。
直方圖(也稱色相圖,亮度100階,灰度分8階,攝影機、一般相機與Premiere皆有)分為:電子訊號(2的8次方)、亮度(2的10次方)、色彩分佈(2的16次方)
濾鏡(若無法在內建設定中找到合用的效果,可使用糖果紙或描圖紙):有時候我們會故意用錯誤的色溫設定來拍攝,以得到理想中的影片色調(如【雙面危敵】)
ARRI:美國業界70%使用的攝影機,一台要價千萬(與Red Dot價位差不多),每秒24格,可調整為用於影展播映的4K畫質,把快門速度收窄即可減少手持帶來的殘影,如【搶救雷恩大兵】
另外,文章還多補充了兩大部分的課外資料供大家參考。
a.
電影故事(Stories)分為真實、改編、虛構,當中包含:
情節Plots
敘事Narration
需要注意的特點:以時間為依據(過去、現在、未來)
在空間發生
強調因果關係
吸引觀眾目光
結構/開端、中段、結局
場面調度
佈景設計
服裝
人物的位置與動作
相對的空間關係
Treatment:劇本雛形的綱要,介於故事大綱(Synopsis)與劇本之間,也就是故事線各場間的段落描述
§
性別角色
角色Role
個人在社會結構下所占有的特定權利與義務
男人or女人表現所屬類型或活動模式
性別角色期待:社會期待某一性別所從事某些活動。
性別刻板印象:
男性:男子氣概、主動、工具性
女性:女生特質(感性)、溫柔、細緻
b.
製片組成員:
監製(負責控制製片預算與支出,並不是全體劇組都知道確切資金的多少)、執行監製( Executive Producer,負責勘景)、劇務(買伙食、接送演員、搬東西、管理雜支)
導演組成員:
導演(想成為導演最快的途徑就是想辦法主動寫劇本,上呈給公司,讓自己導自己的劇本)、副導、場紀(搬東西、執行打板與錄音同步)
技術組成員:
美術指導、服裝造型師、梳妝、道具、攝影師、燈光師等
§
一.前製期 :
劇本完成(含監製聘用編劇、導演)→ 分鏡腳本完成→ 角色服裝確定→ 拍攝場景接洽(監製負責)→ 演員試鏡(導演負責)→ 演員確定、定裝→ 器材確定(含聘用後製人員)→ 場景確定→ 勘景陳設
二.拍攝期:
第一階段(拍攝帶整理) → 第二階段(後續補拍)
三.後製期
粗剪→ 毛片完成→ 配樂、旁白錄製→ 上音效、配樂→ 製作片頭特效、片尾、字幕→ 細部修正(如後期調光等) → 影片完成
§
當導演在文本詮釋的過程中發掘出新的想法,則可用此思維去形塑演員的表演,及細分如何將想法以各種鏡頭實現,唯有透過有意識的檢視劇本,了解導演說故事的偏好,才能明瞭導演的思維。
§
如何養成優秀導演:
1.發揮文本詮釋、找出故事多層次的體現
2.透過鏡頭報導故事使其詮釋複雜性
3.導演可以運用刻劃角色來產生自己的詮釋方法,舉例來說,對於角色目標的期待,導演可藉由故事情節各不相同的意外,讓角色在鋪陳、轉折過程中提升變化性。
4.導演也能夠利用(或擅自改變)某一特定的次文本,去展現、扭轉敘事的含義
5.讓優秀導演的觀點更佳明確,就得先讓投資方少點控制
6.專注攝影構圖或指導演員表演(擇一),有助於導演思考次文本(儘量別兩邊都沾),甚或創造出一種讓主角深刻人心的存在意義。
★
合格導演→單刀直入講故事,偏好表演風格、文本閱讀勝於欠缺次文本的敘事表達
§
創新詮釋出平時經驗的格局,並轉化為令人驚艷且又能創立個人敘事風格。
對於角色和故事充滿熱情、尋找豐富次文本的詮釋→暴力美學(對中下階層的憐憫)
§
以直接、單純的態度處理素材,以演員、攝影機選擇詮釋次文本
§
標準鏡頭:50厘米
古典主義分鏡(大環境→整體→局部):
Long shot(L.S) 遠景—強調人與環境的關係
Extreme long shot(E.L.S) 大遠景—介紹環境(建立一切鏡頭之根本)
Medium shot (Mis) 中景—腰以上,局部的環境介紹
Full shot (F.S) 全景—膝以上,人與環境的介紹
Close up (C.U) 特寫—局部描述
Extreme close up (E.C.U) 大特寫—細部描述(主為情緒)
§
鏡頭相關術語:
Eye-level平角,Low level底角,high Level 高角,Pan 平移鏡頭,Establishing shot 建立鏡頭,Restablishing shot 重新建立鏡頭,Reverseshop shot反拍,Reaction shot 反應鏡頭
§
主觀鏡頭:導演分鏡之一(重情緒細節、剪接、節奏)
客觀鏡頭:導演分鏡之一(如家一般重視人與環境的互動、重視整體)
1.需要多層次的深度學問,人物在空間的互動(各敘事元素的意義)
2.讓演員建立一種自己與其他配角的空間關係,以免缺少戲劇性外的美學效果
3.利用前景動作和背景陳述出彼此的關聯(包含變焦,長焦> 50mm,和短焦<40mm)
★
電影中的角度是導演敘事的位置or立場的選擇→說話人的立場,及轉述別人的立場,但無論如何變換角度,皆為導演的主導角度
視平線以下之角度→攝影機低於主觀人物or 客觀被攝人物的視平線位置(仰角or 低角度),製造”高至低”、”強至弱”的心理效果,其優勢高(表支配性,如近期上映的【異形:聖約】),使視線發出者處於劣勢(低)
傾斜角度→主觀視像拍攝較多,一種模擬心理的狀態,呈現人物對社會與人生的看法
§
導演需對空間氣氛、情感訊息、情節熟悉,將人物心理狀態藉光影表現出來,使用出高指向(或稱高指聚)、高分散性的燈光,來控制光影,製造出反差對比,雖可強化導演的特別需要,但也可能缺乏細部的層次(”縮小反差“指的是明亮與對比度→輔助光用的愈多,明暗對比就會縮小(也可利用反光板來縮小反差)
光的造型力、敘事力與光影的明暗反差緊密相關(高反差→硬光,低反差→柔光)
§
Low Key(低調性的長快門光雕,具選擇性,給予悲傷、憂鬱感),High Key(明亮快樂的高調性蘋果光)
備註:本文插圖、文字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本站將會移除。
想看更多電影知識,歡迎訂閱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ovielore
歡迎課程洽詢、試映、邀稿:movielore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