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864978.jpg

這次的教學將會從” [知識交流] 實驗電影 Experimental Film § LESSON 1”中的”實際產業中的導演”往下延伸擴張,討論導演的甘苦談。

電影科系的師資幾乎都一致持有相同共識,就是認為讓一個完全沒想法的人當導演是件恐怖的事,這不只會害慘自己,還會拿整個團隊的生死來冒險,在此給所有立志當導演的朋友一個忠告,”想坐上這個位置就得先作好20年不願放棄的準備”(這點會在倒數第三段補充),也可被奉為圭臬,在許多學生製片中,導演往往會面臨”無法視覺化”的創作瓶頸,但實際上導演只需要專注在自己的理念而非技術,僅需要交給優秀的幕後幫你設法解決達成理念前所遇到的困難,只是在學生作品時期千萬別跳級仿效蔡明亮的風格(只是應該沒幾個人能做到)

 

 

說到此,電影大亨史蒂芬史匹柏曾說Sound Is Half The Picture,聲音能夠徹底毀掉一部片,當收到觀眾排山倒海的批評、恥笑時你的心血就等同於白費,多數電影音效都是透過罐頭音效的後製(如【神鬼戰士】的擊劍聲就屬此類,而非現場收音),所以每當在勘景時,導演都會帶著音效師到拍攝場地,查看周邊環境可利用的元素,拍攝過程中也不容許人員走動(因為都全會被錄音下來),而另一個能破壞電影的就是演員,兩者都會讓觀眾看不到一分鐘就想關機。

 

 

有關casting,這個職位理應是在導演組而非製片組,基本上試鏡都會選擇在安靜處,而非大庭廣眾的餐廳,另外若能在劇本中加一位年長的演員(不是演藝人)會更好,就能增加戲劇的厚度,且在選角時往往會讓演員比起角色年齡大一丁點(約兩三歲),有些導演會崇尚素人演員,認為他們不被定型,有種40年代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但他們都是從演藝學院內萬中選一挑很久,絕對會受過專業素養,畢竟這需要天分,不是什麼人都能夠當演員(所以才會產生慣用班底)

 

 

成為導演的步驟努力學習(基礎訓練、教科書籍)累積各類作品(廣告、MV)、熟悉舞台劇的形式(練習縮減劇本場景數)專注情感在劇本上拍出90分鐘標準規格的畢業作品(通常為小說改編)參加影展(說不定還能找到你未來的經紀人)歡迎來到電影的學術世界

 

導演有一個重要原則是雇用自己,讓自己身兼編、導(或監製)等幾個職位,這可以說是精打細算,但不是把所有大小工作攬在身上,讓整個工作環境(劇組)變的無法無天,這樣的導演只會被瞧不起,這些自雇者的代表有馬丁史柯西斯、雷利史考特、【人型海象】凱文史密斯、【黑天鵝】達倫艾朗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復仇】史派克李。

 

 

這些大導演會也有初出茅廬的時候,例如《刮鬍記》( The Big Shave 1967)就是馬丁史柯西斯在【誰來敲門】拍攝期間募資中斷停擺時,受比利時皇家影藝館資助的短片,極具實驗影片的性質(請見編按),觀眾不必搞懂所有劇情(和劇情片不同)現在就讓我們一睹他畢業後的處女作。

 

影片欣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txlzSMcBTo

 

編按:關於實驗電影,拍的人比看的人還多,再加上參賽者都借助大量歐美人士,而金穗獎的門檻是外國籍職員需低於半數,因此在台風氣不像國外般有一定的客群。

延伸閱讀:

http://blog.yam.com/cinema/article/1758683

 

http://blog.yam.com/monter/article/46051732

 

 

 

※如要逐字引用此文請註明出處並另行通知

 

備註:本文插圖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本站將會移除。

 

想看更多電影知識,歡迎訂閱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ovielore

 

歡迎課程洽詢、試映、邀稿:movielore5@gmail.com

 

arrow
arrow

    電影知識分享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