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活下來的男孩」甫與命運的宿敵結束那場輝煌的十年抗戰後不久,華納兄弟影業與J.K.羅琳再度將時針往回撥至遙遠的二零年代,帶領全球影迷重拾魔杖、複習那些我們幾乎全還給霍格華茲的句句咒法。開場馬上迎來的是熟悉的約翰威廉斯譜寫的經典主題,但是電影並沒有留給觀眾太多懷念的時間,隨後詹姆斯紐頓霍華奏下的新曲目,迅速替我們重整視聽,這不再是青少年的奇幻小說,而是屬於大人的冒險童話。



主場景從英國轉戰美國、時空從二十一回朔至二十世紀初、主角群的平均年齡從學生晉升為成熟的社會人士,影片類型也從青春校園片跨足到復古的都會電影,不論敘事結構、角色魅力、導演手法,皆充滿著濃厚的「經典好萊塢時代」風格,人物情感(尤其愛情戲)也承襲相同情懷。前面八集道地的英式氛圍取而代之的是紐約的城市風情,在所有導過《哈利波特》系列的導演裡最重視畫面美感的大衛葉慈,替這部系出同門的續作建構出自成一格的美學生命力。

 

 

J.K.羅琳對於時代背景的刻劃也再次展現她擅長規劃世界觀的細膩筆觸;一戰戰後美國二零年代的社會特徵諸如漸漸在職場抬頭的新女性(美國魔法國會的女首長、金坦巫師姊妹)、種族隔離興起的暗潮洶湧(巫師界與莫魔的緊張情勢)、禁酒令與孤立主義的風氣等等,黑巫師蓋勒葛林戴華德襲擊歐洲的事件無疑是歐戰的延續,而就連紐特史卡曼德皮箱裡的怪獸也被拿來影射當時的移民政策。這些與史實相互輝映的雙重曝光,都是以往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從未有過的厚實層次。



作為前傳,雖然幕前沒有任何一位舊卡司回歸,但四位新角色皆具備了討喜的觀眾緣;艾莉森蘇朵和丹富樂是一對可愛的稱職綠葉,凱瑟琳華特絲頓樸實典雅的倩影是全片經典好萊塢時代精神最顯著的象徵,新科影帝艾迪瑞德曼的萌系指數儼然已經超越片中的每隻奇獸,每一顆把他臉上雀斑照得清清楚楚的特寫鏡頭無不讓人融化,那段「爆角怪求偶舞」更是萌到冒泡。此外,人物的戲份之均衡,也使得本系列跳脫先前主角單一的主觀敘事,讓丹富樂和凱瑟琳華特絲頓的角色同時也擁有與艾迪瑞德曼同等的主觀視角。  

 


 

《哈利波特》系列的配樂曾經過約翰威廉斯、派屈克道爾、尼可拉斯霍伯、亞歷山大戴斯普拉特四人之手,每個階段的曲風轉換相當多變。或許是過去已經操刀過太多同質性的類型作品,詹姆斯紐頓霍華這次接手編曲的表現反而不如前面四位亮眼,雖然有不少重要橋段的情感面鋪陳依然相當穩健,但明顯欠缺新意,相較於派屈克道爾的豐富層次、尼可拉斯霍伯的輕快活潑、亞歷山大戴斯普拉特沉重又闊氣的史詩感,紐頓霍華這張原聲帶顯得扁平不少。



《怪獸與牠們的產地》的故事性、寓意廣度均完勝《哈利波特》系列八部電影,沒有原著小說的包袱,既替波特迷省去許多抱怨篇幅過度刪減的麻煩,也讓首度從作者躍升編劇的J.K.羅琳能夠編織出完全為電影敘事量身策劃的原創劇情。雖然情感上個人私心還是厚愛前面八部正傳,但憑藉簡單俐落的故事、擁有四集執導經驗的大衛葉慈對於該系列的熟捻發揮、以及J.K.羅琳身兼編劇製片兩職、對影片品質的嚴格管控,仍在在證明本片絕非一部狗尾續貂的續集電影。

 


 

這部前傳首部曲不僅為往後的四部續集開拓出全新的格局與視覺風格,更找回了奇幻片許久未見的迷人神采,輕盈、愉悅、讓人深深沉浸其中。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劇情支線的處理考量到必須為續集設下伏筆,導致留白留得不夠漂亮,那種「Set for the Sequel」的感覺很壞氣氛,特別是當強尼戴普出來告訴你「欲見分曉,下集待續」的時候,但是瑕不掩瑜,這部真人巫師版的Pokemon Go依舊是今年少數優質的大片體驗。



不得不說,《怪獸與牠們的產地》的3D算是出乎意料的好,特別是IMAX版本同樣也和今年的《魔鬼剋星》一樣獨家設計了「Frame Break」的出格效果,有些運鏡也能明顯看出是為了3D版本量身設計,而且效果突出的橋段不單只是奇獸飛舞、電光石火的魔杖決鬥、現影術四處瞬移的特效場面,就連靜態的對話時刻,人物的臉部表現都有不錯的立體感。(話說這次的現影術特效好炫技,而且使用率之高,讓我一度以為在看《七龍珠》)



有看過《帕納大師的魔幻冒險》的觀眾,應該會對結局發生在柯林法洛和強尼戴普身上的轉折感到會心一笑。紐特史卡曼德的皮箱根本就是記憶體容量超大的神奇寶貝球啊 ~ 美國魔法國會的背景設定、美術設計、符號意象藏有大量共濟會的象徵,這個部份我會特別在開一篇專題文章詳解。

 

原始出處:Joker迷電影

 

arrow
arrow

    電影知識分享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